close

 

 

 

13681027_814332448704072_3703533683520369347_n.jpg

 

 

 

口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壓縮記憶體,壓縮記憶體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留更多的記憶

空間記更多的東西,一方面也因為大腦資訊處理的簡易化,而使得演算更有效率,舉例來

說九九乘法表就是一種口訣,國外的建構式教學號稱理解勝過死背,但事實證明,東亞國

家使用九九乘法來對付數學,才是真正有效又容易被接受的方法。

 

同理可證,口訣不只可以幫助記憶,其實也能有助理解,當大腦發現自己不需要花太多時

間來背誦時,就能把更多的資源用來計算與調配文章的架構,因此每一屆國考結束後,總

是有人對口訣這種「好像偷吃步」的方法哧之以鼻,說背法條用口訣根本沒有就沒有理解

法條核心立法精神,不了解內容就寫不出好答案,只是填鴨,完全不足取。

 

不過我覺得這樣的批評其實是大有問題的,因為有字才能成句,有句才能成文,硬要說的

話,國家考試任何的答案,都有背誦的成份,而且詭異的是,有時候考生不理解反而考的上

,理解了反而考不上了。

 

大家可能覺得我這理論很奇怪,不過請大家冷靜想想,為什麼每次我們參加國考,總是有一

種感覺,那就是明明很會寫的題目,分數不高,然後不會寫的題目奇怪分數怎麼還蠻高的,

這到底是改考卷的老師有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

 

我合理的猜測,有以下的可能性:

①你以為你會寫,但其實你不會寫  或  你以為你不會寫,但其實你會寫(或是委員誤以為你會寫)

②你會寫,但委員認為你不會寫

③你會寫,但委員看到比你更會寫的

④你不會寫,但委員看到比你更不會寫的

⑤你不會寫,但委員看不懂你會不會寫

⑥你會寫,但委員看到比你更會寫的

⑦你會寫,但改分數的委員改很嚴,改別人的委員改很寬

⑧你不會寫,但改你分數的委員改很寬,改別人分數的改很嚴

 

而以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那從數學與機率的角度來分析,什麼樣的考卷最容易得到

高分呢?

我覺得很簡單----就是出現最多關鍵字的答案

因為不管你文章的句子怎麼組合,只要你有寫出關鍵字,委員就會覺得「你好像懂」

 

假設今天我們考的是民法的消滅時效經承認而中斷的爭點,就算你忘記了到底這段話

是什麼意思,可是你卻正確的寫出了,依民法129條第一項第二款,參酌51台上1216

判例及63台上1948判例,本案之消滅時效因承認而中斷,因此,結論是…

 

閱卷老師這時候就會想,沒想到這傢伙法條寫出來後還可以引用二個判例

,可是他實在不確定你到底懂不懂啊,他只能猜,你好像懂,不然你怎麼

寫得出這個判例呢? 

 

通常他會猜你懂。

 

判例本來是一種考生痛恨的東西,反過來看,反而可以成為幫助考生

記住法條精神的最佳輔助工具,我記得我一開始背法條與編判例口訣時,

覺得背這些條號實在是很沒有意義,但後來我發現,當我把這些條號都編

成口訣時,反而能夠利用條號口訣的反射效果,幫我定位與歸類不同的法

條,於是反而幫助我記住更多法條。

 

例如說民法的考試常常是考一個爭點,而這個爭點常常會帶出一整串的法條組

,例如代表與代理相關的就有28/28/188/184/等等法條,我們可以把一

個爭點含括的所有法條透過故事整個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有內在連結性的口訣

,例如民法129-1-1與51台上1216 判例與63台上1948的判例就可以這樣記

有一個人無意間(51)在空中把嬰兒遺落(1216)了,這個時候需要降落傘(63)

,也要119待命救援,此時119就是爸爸(1948),因為它像爸爸一樣準備救

這個嬰兒,結果最後119派出的救生員,也是一名嬰兒,不過是一個有受過

救生訓練的嬰兒,因此是129-1-2(嬰兒救嬰兒)

 

而嬰兒的消滅時效,也因為降落傘的承認/承諾而中斷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白痴的故事很誇張,但卻很好記,搭配圖片

的話更會讓人印象深刻。

 

大家使用大腦那麼久了,可能沒有發現,人們記憶具像的東西比記憶抽象

的東西容易太多了,因為前者會使用到右腦的力量,而後者只有使用左腦

的力量,右腦記憶圖片的效果非常驚人,因此科學家做過統計,給許多人看

一萬張人的大頭照,一個月後,這些人還記得其中的八成是有看過的,可是

如果是抽象的文字內容,通常一個月後能回憶起來的寥寥可數。

 

好,我再繼續論述下去,國家考試己經考了幾十年,委員要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補習班老師在猜,考生也在猜,不過就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委員要的申

論題答案往往是雙重否定的答案,也就是說,委員通常不希望看到太篤定的結

論與答案,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正面與反面的二說併陳,然後還想看看考生怎麼嚴

謹慎重評估與比較兩種觀點的思考過程 (有沒有覺得很機車)

①知道正面肯定說 ,「至少知道這個」得到基本分

②知道反面否定說 ,「不錯哦,還會逆向思考」,得到追加分

③比較兩種說法後,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見,「讚哦,不只都懂,還會合理比較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到高分

④提出中肯意見外,還給出委員沒想過的新創意與想法 (滿分)

 

可是考試的時間往往不夠,考生只有有限的時間寫申論題,在這種時間條件與書寫速度及緊張忘記的

限制之下,唯一的解決方法自然是---寫愈多關鍵字出來愈好,就算你不知道這些關鍵字到底是怎麼組合的,

其實也沒關係,而且老實說,考試時根本沒時間讓你好好組織文章,能寫出關鍵字就偷笑了,更重要的原

因是----我覺得委員自己也不是很確定答案是什麼。

 

怎麼可能,國家考試的改考卷委員都是大師級的教授,怎麼可能自己也不知道?

 

我這麼說也是有我的推論基礎的,而且是從我研究立法院多年吵架的內容中頓悟到的

,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是,不管任何理論與說法,只要有人敢講,就會有人敢聽,而

電視政論節目裡面完全是胡說八道的東西居然常常可以從學者專家嘴巴裡說出來,更讓我

相信這個道理。

 

而這個道理是什麼呢 ? 就是不管你引用了什麼資料,只要是你引用了又多又難的資料,

最後結論不管是多誇張或是完全與資料相反,聽起來都好像很有道理。

 

所以這也是為何我說,對於申論題而言,關鍵字口訣比較重要,實際是否理解

反而沒那麼重要,因為你理解了,就代表你寫的也很容易被理解,而很容易被

理解的結果就是很容易被找出問題,而今天你不理解,卻寫出了很多專業的關鍵字與判例,

委員就會覺得你高深莫測,因為也看不懂你到底懂還是不懂,可是你明明寫出那麼多關鍵字

,應該是懂吧,不給你高一點的分數好像會對你不起。

 

「舉證之所在 ,敗訴之所在」,就是這個道理

 

找不到弱點,因為根本沒有重點

 

很多人搞錯重點了,我們只是要考上,沒有要當博士,懂太多或懂太少都是考不上的

,考生還是乖乖的背你的關鍵字比較實在。

 

其實我也反過來問考生一個問題

那就是

 

今天有一個考生,他完全理解法條的精神,可是他寫不出條號,也寫不出重要的關鍵字

而另一位考生,他根本不知道考題在問什麼鬼,卻寫出一堆條號,判例與重要的關鍵字

如果你是委員,請問你會給誰比較高的分數?

 

講到這裡,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出題委員的國文能力其實也很差,因為國文能力很好的考生

往往會看不懂題目在問什麼鬼,因為國考的題目常常問的太空泛而不具體,一知半解只懂背誦

的考生,反而比較能知道委員到底在問什麼,這就是國家考試很詭異的地方。

 

重考多年的重考生,一定能明白那種感覺,那種「沒錯,居然有人可以體會我當時的那

種感覺」的那種感覺

 

下一次我來教大家如何在申論題的題型中唬爛出最強的表面效度。

以及為什麼這樣居然也可以的原因。

 

覺得有道理的,記得幫我按讚蛤。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口訣大師 的頭像
    口訣大師

    《口訣王--考試機器 》 (成為考試機器,邁向光輝人生)

    口訣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