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2).jpg

 

為了讓讀者都成為考試機器,因此版主會購買各類備考書藉並加以研究,為大家分析

出最好用但也符合實際需求的備考策略,以儘量替大家排除關於準備考試的盲點,有

時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有的考生很認真也很拼命,但卻用錯方向,結果比人家認真

好幾倍卻還是考不上,那就非常可惜。

 

有鑑於此,研究狀元或考試達人到底是怎麼考上的,就非常有參考價值,以「關於考

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本書的作者「超速太朗」為例,他也是因為採取了錯誤的

備考策略而屢試未上後,才發現原來準備考試還有許多盲點是備考新手容易掉入的陷

阱,也因此他透過排除備考盲點的方式一一改進自己的備考策略而成為考試常勝軍,

也因此有了這本書。

 

上榜的人常會分享如何準備考試的心得,但是很多「默會知識」是很難透過簡單的

三言兩語就表達清楚,上榜考生講的出來的是準備方法,但講不出來的是個人資質

還有一些不容易短期培養的考試素養,例如寫文章、字體、一門學問背後的know 

how , 就無法說出來。因此某個角度來說,一個本來都考不上後來終於考上的人,

說的話比較有說服力,而且可以完整呈現從考不上到考上了的關鍵差異與心路歷程

,這對資質也非頂尖的後進非常重要,有時一個關鍵的概念,就幫多年考不上的考

生打通任督二脈,讓重考生不再自我懷疑而老是跑去算命看說是不是自己命中註定

考不上公職。

 

超速太朗提到一個觀念很重要,也是版主考試多年後才發現的秘密,那就是「考不

上是因為理解程度不夠」的說法是一種幻想,相反的,正因為一直追求理解,才會

考不上,這與我的口訣關鍵說是有呼應的,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考生都會想,如

果沒有確實理解內容,不就無法記憶,也就考不上了嗎?

但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盲點,那就是到底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叫理解,還有要讀多

少書才叫理解,此外,你理解的內容寫的出來嗎? 就算你寫出來了,你確定閱卷委

員會認同你「深入又「獨特」的理解嗎?」

 

所以,考了三年以上的考生會慢慢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考試並不是在考你是不是真

的「理解」,而是有沒有依照「這門學科的隱規則與慣例」來寫「委員想要看到的」

「公定答案」,所以也才會有上榜的考生建議新考生,不要想說自己提出什麼別出心

裁的創見,閱卷委員才不會理你,畢竟他們在這個領域可是數十年,如果讓一個剛讀

沒幾年的小伙子提出了他們也沒有想到的創見,那你把他們的專業放到哪裡去了。

 

像經濟學的題目往往會讓國文能力很好的人吃鄨,而申論題的題目則是會讓對文字很

敏感的人弄巧成拙,你怎麼看這文意就是要問那個方向,結果答案公佈後卻是另一個

方向,而這就是這門學科的「隱規則」。

 

我大致把考生從菜鳥到考上的心路歷程一一羅列出來,讓大家有個借鏡,其實我們作學

問與做研究都是一樣的,我並不篤定的認為我的看法一定是對的,但是我相信一點,那

就是如果我們有把一件事情想通且弄懂了,我們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且可以與其他大師相

互印證呼應的感覺。

①第一年什麼都不懂,以為考試真的是在追求真理,所以國文裡的作文都是寫真心話

   熱血又激情,結果發現奇怪自己認為的真理,閱卷委員不喜歡。

②第二年終於搞懂一些潛規則了,寫的東西都照聖經教科書的來寫,然後也終於看懂

   到底教科書在寫什麼了,不過還不是很了解為什麼行政學、行政法與公共政策、公共

   管理之間的關係(在此以一般行政考科舉例)。

③到了第三年,終於發現各考科之間的有機聯結與相互之間的關係,也發現書的內容

   居然變少了,因為弄懂的東西都會覺得是理所當然,所以還要記的愈來愈少,筆記

   也愈來愈輕薄短小,會覺得奇怪這麼簡單的東西當初為什麼自己要讀那麼久。

④到了第四年慢慢發現原來考試是有公式的,而且關鍵字才是重點所在,此外申論題

    的寫作結構也有公式,不要懂太多,也不要懂太少,就是要寫到剛好是閱卷委員要

    的就可以了,某種程度來說,讀到第四年就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好像老狗變不出

    新把戲,原來萬變不離其中,愈變愈相同,自己當初怎麼會把這件事看得這麼難呢?

 

很多事情,當我們成功之後再回頭去印證前人講的話,才會發現原來他們當初的意思不

是我們當初理解的那樣,而在我們終於理解的時候,我們也不需要理解了。

 

 

 

 

 

arrow
arrow

    口訣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