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4208553_1750325901771384_9204828038812925952_o.jpg

在前一篇文章中有跟各位

考生提到如果你是菜鳥考

生,你應該要怎麼佈局,如

何利用奇襲專攻考古題的方

式來逆襲資深考生,不過這

樣的策略是一種險招,也是

一種賭注,儘管獲勝的機率

也不低,但大約也只有五成五左右

的勝算,只能說不失為剛開始準備國考

一年的考生的奇招。

 

不過如果站在一定要考上的角

度,就不能只準備考古題,實際

上只靠考古題而考上的考生,也

是僥倖在上榜邊緣的居多,這主

要也是利用國考專業科目申論題

給分配置過高且主觀閱卷的變數

浮動率大的特性,才會造成這種

出奇兵也有機會獲勝的情況。

 

如果是初考或普考,可以只透過

大量練習申論考古題就考上,那

就非常困難了,因為一旦選擇題

的題型一多,就是比較誰看得廣

看得細,誰觀念比較清楚,而只

準備一年的考生,恐怕在選擇題

上面討不到太大的便宜。

所以頗讓人意外的是,初考的錄

取率比普考低,而普考的錄取率

比高考低,許多考上高考的人卻

考不上普考,而許多考上普考的

人同時都考上高考,這似乎也證

實了筆者的推論,那就是高考可

以以奇兵操作的空間比較大。

 

 

其實我們換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有人說高考普考與初考

其實是三種不同性質的考試

,因此從錄取率來論難易度

是會有評估上的謬誤,為什麼

呢,因為高考很看重文筆申論

的能力,而普考則同時看重申

論與選擇題細密的答題實力,

初考則是全考選擇題,但容錯

率非常低,低到只要錯一題就

可能落榜的程度,而選擇題的

出題常常會出現題目或答案之

語意容易讓人誤解導致考生看

不懂題目在問什麼的情況,因

此初考其實很吃運氣,當然是

在有實力快到上榜邊緣時的運

氣。

 

 

此外,能參初等考只要十八歲

高中畢業就可以,普考至少要

專科畢業,而高考則至少大學

畢業,不同程度的考生與不同

基數的考生,一起競爭的情況

下,只以錄取率來認定準備的

難易度是非常武斷的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還有許多

變數在影響著這個考試

 

例如,每一屆的錄取名額不一樣

每一屆的閱卷委員也不一樣

每一屆的對手實力不一樣

一般來說,通常國考的前幾名會

讓一些天之驕子或有先天優勢的

人先佔走

例如:

國立本科畢業的學霸可能佔走最

前面的一成名額

因為這些人本來就很會念書考試

再來就是己經考上前一階段或想

轉換跑道或換地方

工作的現役公職人員

 

這些人可怕的點在於早就俱備考

上的實力也真的曾經考上過,現

在只是為了換個工作環境或更上

一層樓所以又來參加國考,這種

對手也很可怕,而且實力絕對堅

強,因此也會有一成的名額被這

些人佔走。

再來的一成就是很認真很努力,
不是本科生,但準備國考的心態
,鬥志,決心,毅力都很驚人的
考生
,他們本來在學校的成績算

中等,但中等不是因為他們不會

讀書,而是他們當時可能在玩社

團或幫忙家事,因此這種人也是

很可怕的,他們做什麼事都會很

有模有樣,這種人往往是後來居

上,因為一開始是他們不想做所

以讓人感覺不會做,一旦他們有

心想做,發揮出來的爆發力就會

很驚人,而這是因為他們平常就

養成一種完整做完一件事的人生

態度。是這種自我要求的心態讓

他們很自然的站在某個優先群的

位置。

 

 

再接下來的一成就是萬年考生

,他們的實力其實一開始是很不

夠的,天份也不夠,基礎也不足

,但因為勒能補拙且堅持到底,

因此還是讓他們登上了

金榜題名的最後一班公車。

 

而這種考生通常要準備三年到五

年以上,他們的智商通常在110

左右,生活態度普通,沒什麼專

長與志向。

 

 

生平無大志,只求六十分,而也

因為生平無大志,才會花許多時

間在準備國考上,不過他們也因

為資質平庸,所以其實每一個國

考生曾經犯過的錯誤與走過的

彎道,他們都經歷過。這一群人

是國考生中佔最大數目比例的人。

有的萬年考生一直都沒有發現自

己的盲點,所以總是每年來陪考

,他們有必要重新改造自己 ,並

做出革命性的心態與方法上的改

變,否則結果往往還是一樣的。

 

最後一種可以錄取的考生,就是

我說的這種一年內只靠練習考古
題就能考上的菜鳥考生
,其實這

種專攻考古題還能一年考上的考

生,一半是因為賭對了,一半也

是因為這種考生很拼,短期的衝

鋒爆發力很強,練習考古題的執

行力夠,考上的意志與鬥志也驚

人,才有機會拿到最後這一成錄

取的名額,而且分數偶而也會超

過萬年考生然後也錄取的那群人。

 

 

所以合理的評估來說

以高考的錄取標準平均六十三分來說

第一群人,也就是本來就是國立本科
或學霸的考生,通常能拿到八十分以上

第二群人,本來就是公務員的考生,他
們根本就等於一生都在考國考且對國考
知識有著異常變態的愛好的這些人
,一

些莫明其妙或者非常細的考題是他們平常

熱愛聊天的話題,通常這些人的親人好友

也都是公職,於是考上公務員成了他們非

常理所當然的事,這些人的分數大約能拿

七十分至七十五分

第三群人,本質很好,只要想做且花時間

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這些人,可以拿到約七
十分以上

 

第四群人  以勤補拙的萬年考生,雖然進
步緩慢但也終於登上了那台上榜的公車,
分數約可以拿到六十五分以上。

第五群人就是只準備一年或半年,靠著專
攻考古題或八十二十法則只攻重點的菜鳥
考生,靠著短期衝刺的爆發力與精明的判
斷力,在短期內攻下國考這個灘頭堡
,其

實這群人考上國考的投資報酬率最高,因

為花的時間比別人少,就能考上其實非常

有價值。

 

 

第六群人就是有實力,但實力剛好在及
格邊緣
,被閱卷委員主觀閱卷因素,或這

一屆對手太強,或剛考同一教室出現太多

高手把自己分數壓下去等等變數,而最後

沒有考上,這群人其實實力也己經不差了

,只因為考運比較差而沒有考上,通常我

們會建議這樣的人不用感到追悔或遺憾

,也不用感到不公平,因為他們本來的實

力就在上榜邊緣,會因為閱卷委員一時主

觀改題的因素而考不上的人,其實

本來就不俱備真正考上的實力。

 

 

真正有實力的人,分數絕對都在七十分以

上,他們當然也會犯錯,也會緊張,也會

有失誤,但一定能將錯誤控制在一定的範

圍,因為他們己經練習到成為直覺反應與

制式動作,所有的失誤也早就在計算評估

之中,要讓他們考不上,其實還比較難。

 

 

而對於六十五分以下到五十五分之間的考生,

他們是最有機會不小心或靠運氣或再進步一

下就考上的人,五十分以下實力的考生,基

本上就是來做炮灰的,因此他們根本不能稱

之為對手,於是我們就會發現,這群實力五

十五分到六十五分的考生,是國考最大的一群人

,也是彼此之間最要區分出勝負的對手,因此

做為一個只要上榜並沒有要成為榜首或這個領

域的大師者而言,就要好好的研究這群佔國考生

數目最大的一群人,然後不要犯下跟他們一樣的

錯誤,而是去學習與揣摩,到底領先群的這些人

都是怎麼生活的,怎麼看待這整個過程與怎麼

準備的。

 

另外也要觀察,一直考不上的自己還有同質

性高的這一群人,又是怎麼理解整個國考的。

 

而最強的學霸或資優生,可能根本連鬥志或

想考上的決心都不需要,光是靠他們先天的

素質,家庭教育或智商基礎,就足夠他們考

上了。

 

 

知道自己與天才的差別也是很重要的

,因為就會知道什麼地方要去跟別人競

爭,然後什麼地方不要浪費時間準備了。

 

而做為一個想考上的考生,就要去觀察與

研究,到底這些領先者平常都是怎麼想事

情的,天才症候群的人通常都不善交際,

因為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交際

應酬上,而這也代表,其實一個人把時間

放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你如果一直沒

有考上,很可能要反省的就是,你這顆愛

到處八卦,然後什麼事都有興趣,但什麼

事都做不久也不專注堅持的習慣與心態。

這很可能才是最終決定考生是否考上的最

大因素

而不是表面上所謂的讀書方法啦,智商啦

,記憶力啦,運氣啦,閱卷委員啦,命運

啦,等等看似好像重要但其實不是最核心

關鍵的事。(不過當然也不是說這些不重

要,而是說基礎的東西夠厚實,在其上建

構起來的各種技術層面的建設,才會有最

大效能的發揮)

 

 

筆者還是老話一句,態度與決心,興趣

與熱情等因素,能使一個人的智商,

記憶力,運氣,判斷力,文筆等等得到

足夠考上實力的提昇,而一旦這種

最基礎的東西不俱備,也就是心法等級

的要件不俱備,那麼屬於一些技術性,

枝節性的要素,也就沒什麼

討論的必要了。

 

所以考生不管考上了沒有

都要有長期需要愛上您的國考書籍,愛

上準備國考的充實感,就算考上也不會

把書棄置的基本潛意識。

然後也要在準備這件大事的過程,不斷

的問自己,到底自己的人格尊嚴在哪裡

,能不能從頭到尾徹底的要求自己去做

完一件事,去感受自己在這段過程所在

乎與不在乎的,是怎麼取捨生命中大大

小小事件或物質的價值。

 

細思極恐,因為,你在準備的不只是國考

 

如果把你現在準備國考的人生小片段都用

顯微鏡來放大觀察

你就會發現

你其實一直在做你明明早就應該要做卻一

直裝作不知道而一直沒做的事。

一葉知秋

在這每個人生片段無盡的投射反射與照射

之下,在經歷痛苦的折騰與努力或虛無下

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醜惡的自己,這樣

才會真的改變

 

也才有機會重新建構

 

真正有力量的自己。

 

我寫得有點抽象

 

不過心法的東西就是這樣

 

說似一物即不中

 

但我們又覺得會因此

講到了我們心中一直在意

與觀察

 

卻一直沒有搞清楚的某些東西。

 

arrow
arrow

    口訣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