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筆者也是國考多年才錄取,因此非常了解考生的心路歷程,某種程度上,多年重考生比一年就考上的考生更懂得失敗的原因所在,也更能察覺準備考試會出現的盲點,因此也比較可以給出中肯的建議,有時表現很好的球員常常不能成為一名很好的教練,因為他們只了解自己,不了解別人,更可能的是,他們其實也不了解自己,連怎麼考上的,自已也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合理系統理論。
例如有的上榜同學宣稱自己只準備三個月就考上國家考試,而且是全職考生平均準備三年才考上的死亡之組,乍看之下會覺得這同學怎麼這麼厲害,但如果實際去調查,這種號稱三個
月就考上的同學,通常在學校成績就很好,或者本來就是本科畢業,例如法律系同學準備國考根本將近有一半的學科是讀過的東西,或者公共行政系畢業的同學,國家考試對他們而言,簡直跟期中考差不了多少。
也因此,如果實際去研究,會發現這些人在宣稱準備三個月這段期間以前,早就累積了很多
相關知識與優勢,而且人都有一種特性,如果考不上就會跟家人說考試很難考,所以準備一二年考不上是合理的,而如果考上了就會換成另一種嘴臉,突然之間變成考試權威,會宣稱自己沒怎麼讀就考上了,然後自己再發展出某種簡單準備就能考上的謬論,說不定這些人考上的真相是因為閱卷委員改累了給錯高分,還以為自己是天縱英才英明神武哩。
因此我們如果要深入研究考生考上的真相,我覺得都不能脫離常理太遠,所謂天道酬勤,有多讀書多努力就會多理解,這基本上是不變的真理,此時只要排除各種人為的干擾變數,依照公車理論,這班上榜的公車,實際上是早晚一定會搭上的。
話說在準備國考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觀察自己到底是怎麼讀書的,我的腦袋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吸收考試資料吸收的最好,過程中是不是保持一定的週期頻率?為什麼這一周覺得這樣的方法好用,但下一週卻又發現效果不好了?人在腦波的什麼狀態下適合讀什麼樣的書,法科記憶類與理解類的科目應該怎麼讀? 我發現自己好像進入了修行人的腦袋後設監控模式,開始
觀察並紀錄自己的每個念頭,一邊在讀書的過程中,一邊在觀察到底腦袋在這段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事。